城市地标公共建筑你有关注过这些让城市蓬勃的生命力吗?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6-25 05:09:00

  杏彩体育注册登录官网杏彩体育注册登录官网说到城市,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建筑物,尤其是那些标志性建筑物,它们通常是城市的公共建筑。公共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一般包括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交通运输类建筑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公共建筑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各种公共建筑首先以其基本功能实现其在建筑用途层面的意义。比如医院是专门的疾病救治场所,学校是专门的教书育人的场所,机场、火车站是一个城市大型交通枢纽的综合集散地……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在设计中对其空间构成、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与疏散以及空间的量度、形状和物理环境等均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比如医院,通常的一般综合性医院的主要使用部分为门诊大楼、住院部大楼等,辅助部分为行政办公楼及医疗物资仓库等,交通联系部分为医院与外界构建联系的各主要出入口。在设计时一般会根据医院覆盖的居民区范围、医疗水平及医疗队伍规模可对应的病患规模等对医院总体建筑规模做出设计;再结合医院科室分类、重要医疗设备布置、某些病症对医护操作分区及流程的要求等对各建筑物进行布局、对建筑物内部进行空间设计及功能分区设计;另外,局部的设计要考虑到医用的特殊性,比如急诊大楼的主要出入口须对接市区主要交通干道,大楼前须有足够的空间可供救护车方便出入;比如电梯,须宽大可容纳救护转运床等等。

  构成一个城市的面貌的,除了建筑物,还有城市的街道、交通和人的活动。城市公共建筑与整个城市的和谐度很重要,因为它既是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文化特色的载体,是城市与建筑的有机结合,与城市公共生活相交互。其建筑属性体现在功能、形式和产权上,其城市属性则体现在使用过程中其空间的公共性和相对独立完整性。所以,城市公共建筑不仅应在建筑层面满足其基本功能,还应结合其自身特性承担起一部分城市功能。

  城市公共建筑的特点是规模较大、景观标志性强,往往成为一定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地标、或者承载着具有地域性的历史文化意义。

  公共建筑不仅左右着城市空间的格局,也影响着城市文化的肌理。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功能的公共建筑其本身即是城市文化的直接承体,它们直接呈现的城市文化的积累与生长,是公众感知城市文化的最直接方式,比如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此外,公共建筑的公共性即意味着开放与多参与,其空间内融合着构成城市文化的多方面要素,其本身即可视为多种关系的连接,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不同的观念、连接不同的人群,促进城市文化的融合与生长。

  比如深圳市图书馆,位于深圳市行政文化中心区内,风景秀美的莲花山南面,是深圳市重点文化设施之一,是集大众化、研究型及数字化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1986年落成之初,占地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从1992年~2012年这座图书馆已经整整陪伴了深圳人20年。旧的图书馆已经结束了历史使命,新馆位于深圳行政中心区,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设计馆藏容量400万册,日均可接待读者8,000人次。新馆建筑由世界著名的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先生主持设计,和音乐厅一道构成深圳文化中心。

  公共建筑在城市生活中的介入必定给建筑带来生机,使其所在区域建筑群的功能多样化,吸引足够的客流,其公共聚集效应利于广告宣传,对区域内的商业物业收益起到利好作用。这也是公共建筑通常建于城市商业或文体中心建筑群的重要原因。

  这一特点,为人们进行社会交流、商业宣传也提供了便利性。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商场、写字楼等建筑物,通常是拥有私人机构的不完全公共空间,它们是商业物业的一部分,为商业物业价值的提升提供辅助作用,这些空间的经济功能不同于公共建筑的开放空间。公共建筑的经济功能通常是隐性的,具有引领、带动等特点。

  仍以深圳市图书馆为例。其所处的位置四周有三条地铁线号线)、交通便利;其北面,有风景秀丽的莲花山,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南面,是井然有序的商业商务区域,在90年代中期深圳市规划建筑部门做福田中心区规划时,便将福田CBD落在了此处。在文献《中央商务区产业发展报告(2018)——CBD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中:“深圳福田区CBD综合发展指数位居第四,并以1,111亿元税收总额稳居第一,成为中国“含金量”最高CBD。”

  由此,商业商务类物业的选择与公共建筑存在着某种联系,公共建筑对商业、办公区域的影响可见一斑。

  由于公共建筑通常具有结构跨度大、抗震性能好等特点,同时,这些公共建筑普遍配置了完善的消防、供电、供水、卫生等基础设施,有些还配有监控、通信等设备。使得公共建筑在防灾避难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公共建筑多为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灾害极易造成群体伤亡的恶劣后果,所以作为避难场所的建筑在抗灾能力方面应具有更高的要求。

  我国《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中对于避难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即有较大提高。除了抗震和防强风暴雨等防护性能,同时还要考虑排污及公共卫生等,避免人群集中引起的其他问题。公共建筑承担避难场所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比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九州体育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2019年台风山竹肆虐的时候,深圳各区启动了多家学校作为避难场所;在2020年新冠病毒导致武汉封城之时,武汉的多个体育场馆被迅速改造为方舱医院对患者进行集中收治……

  综合来看,一座城市的公共建筑物不仅仅具有建筑物自身的功能用途,还兼具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庇护功能等多重功能,它们合力组成完美诠释了公共建筑物在一座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公共建筑与城市生活有机结合,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部分。

服务热线
159286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