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吸引力指数首次发布:数据告诉你哪些建筑拥有的“读者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7-03 09:46:37

  假如将城市比作一本书,那么建筑则是这本书中最真实可感的那一行行文字。它们联结着古今,既承载着一段厚重历史,又鲜活地伫立在我们眼前。阅读建筑,不仅能够深入地感受一座城市在不同时代的样貌,更能够在这种沉淀与积累中掌握这座城市的脉络。

  上海这座城市的形成,跨越了许多历史时期,也融合了多样文化,造就了传统与现代碰撞、中外文化交融的独特建筑风格。外滩建筑群、豫园、新天地、武康大楼、陆家嘴三件套……这些建筑都是“时尚之都、魅力上海”的代名词,又都诉说着一段段城市故事。

  目前,上海“建筑可阅读”范围已覆盖全市,开放建筑1056处,设置介绍二维码2957处,推出百余条特色建筑游线,基本实现经典建筑的可读、可听、可看、可游,让阅读建筑成为市民游客阅读上海这座城市的“首选方式”。

  当下,哪些建筑最受市民游客的欢迎?哪些建筑最能代表上海城市品格?怎样能让建筑被更多人知晓和阅读?在建筑阅读中如何体会一座城市的品格?基于上述问题,在市文化旅游局指导下,由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与上海云邑大数据科技中心合作,以客观大数据为基础,通过自动化全网采集、数据库调用、指标权重确立、云计算等方法,形成“2022年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吸引力指数”研究报告。

  此次评估指标主要从“建筑与人”的视角出发,探索建筑是否能够为人所知、为人所读、为人所传。评估体系由故事性、便利性、体验感、传播度和关注度等5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构成。

  评估对象为纳入上海“建筑可阅读”范围的建筑,通过全网信息搜索、计算和分析,并以客观数据占80%、各领域专家打分占20%的权重,进行评估分析,综合评分获得80分以上的建筑共有238处,基于该238家建筑形成总榜TOP20和5个专项分类榜单。

  与传统偏重于“有意识上报”和“主观评价”不同,本指数数据来源主要是通过对“无意识沉淀”数据的全网采集、归纳和分析。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为各级政府、园区和企业提供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方面的各类规划、产业定位、空间调整、运营策划、项目导入、企业咨询、资源对接、指数发布和培训考察等创新型、一站式、模块化、综合性服务。

  排名第一的豫园综合实力较强,在1982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极具江南园林的建筑特色。如今豫园作为著名景点,每年举办众多活动,如“非遗”体验、夏日游园、元宵灯会等,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之一,在故事性和便利性方面都获得较好成绩。而启动老街更新改造后,这里将拥抱潮流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新豫园”,成为具有东方生活美学魅力的全球时尚文化秀场。

  上海音乐厅在总榜中位列第二,是上海现存最老的由华人建筑师设计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音乐建筑,也是最能反映上海中西交融、多元并存、与时俱进的海派文化精神地标之一。众多国内外著名音乐家和演奏团队曾光临此建筑,为其带来了非常大的曝光度,同时,官方账号设置较为完善,空间开放程度及区位俱佳,在VR技术及文创产品方面都做出了诸多创新与尝试。

  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不仅是上海市中心一个著名的人文景点,还承载着大型展览、重大会议等活动。2020年上海展览中心启动了近20年来首次大修,公共空间按功能划分为景观区、休闲区、互动区、绿植区、停车区五大区域,并于去年9月起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宜人城市公共空间。

  建筑泛指承载着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见证着中国党成长及新中国发展的一类建筑。这类建筑大多承载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同时在线上线下均提供了便捷的建筑信息获取渠道。

  作为中国党的诞生地,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正是建筑类中的佼佼者。该建筑建于1920年,为典型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每年都要接受百万人次参观。一念馆常年举办多种教育活动,获得主流媒体的大量报道,同时不断尝试使用全息等技术擦亮红色品牌,助力红色记忆的延续。

  1922年7月中国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二大会址就坐落在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2002年6月二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开放,由二大会议旧址和序厅、二大历史陈列厅、中章历程厅等展区组成。修复后的纪念馆为两排东西走向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282平方米,基本保留了1915年始建时的建筑风貌。

  如今的四念馆是“易地”而建,会址原建筑在上世纪30年代淞沪抗战中毁于日军侵华炮火。纪念馆于2012年9月开馆,设计者在保留原公园景观的基础上,将历史事件研究所提炼出来的城市建筑肌理及街道投射到公园的平面上,通过对公园路径及树池花坛的重新梳理来营造与历史事件发生时相似的空间格局,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纪念性体验场所。

  历史建筑此处指1949年及以前修建的建筑。这些建筑在新中国成立前便存在,经历了岁月的冲刷后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与崭新的时代相融合,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

  排名第三的武康大楼是近年来的网红建筑,凭借悠久的历史余韵和独特的建筑外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武康大楼具有较高的空间开放性,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同时“新化文创”运营管理的“30°空间”入驻,不断为武康大楼注入新的文创活力。

  国际饭店建立之初叫做国际大饭店,是由金城、盐业、、中南四家银行的储蓄会投资建设,故又称上海“四行储蓄会”大厦。1934年建成之后该建筑地面以上高度达到83.8米,成为当时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是当时全国乃至亚洲最高建筑。由于官方账号覆盖全面且运营得当,国际饭店在各大平台都具有较高的声量和好评度。

  和平饭店位于外滩中段繁华的南京东路,是外滩建筑群中极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它的北楼竣工于1929年,其高耸的方锥形塔楼极具建筑特色,曾以77米的塔顶高度获得“第一楼”的美誉。据不完全统计,在和平饭店中取景拍摄过的电影多达40余部,被授予“百年电影特别贡献奖”。

  当代建筑这里特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建设的。排名前列的当代建筑通常都注重建筑本身的设计,同时有较为完善的官方账号体系与较为稳固的受众群体。

  排名第二的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藏品体系之完整、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因为日常展览活动等有较多的内容素材可以进行发布,形成较为完善的账号体系与较为稳固的受众群体。而即将竣工的上海博物馆东馆,整个建筑的设计以人为本、以文物为中心,改进了常见的封闭式流线设计,在不同位置设置敞开式的休闲边厅以及室外露台和花园,凸显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交流互动。

  上海中心是一幢集商务、办公、酒店、商业、娱乐、观光等功能的超高层建筑,建筑总高度632米,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高楼。这栋螺旋状上升的大楼,有人说它像盘旋的巨龙,也有人说它是蜿蜒的黄浦江。上海之巅观光厅位于第118层,可切换成“上帝视角”360度俯瞰魔都。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呈现了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设展区及临展厅、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区域,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走在中山东一路上,可以慢慢观赏外滩建筑群,一座座风格迥异、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楼,构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建筑展览会”。这些古老的外滩古建筑凝结着上海的宝贵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一个世纪的缩影。

  淮海中路是中西文化的汇聚地,也是最具上海文化的马路之一,以浓郁的海派商业文化风格闻名于世。法国梧桐掩映下,历史建筑众多,淮海大楼、武康大楼、宋庆龄故居等皆在于此。

  1945年静安寺路更名为南京西路,南京路东段后来被称为南京东路,但人们习惯将整条南京路叫做“十里洋场”,这也成为近代上海大都市的象征和代名词。昔日“远东第一大楼”国际饭店繁华依旧、上海跑马总会改造为上海历史博物馆……百年变迁,这里仍充满了无限生机。

  黄浦区是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地、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江南文化的集聚地,也是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密度最高、数量最多的区域。本榜仅选取吸引力80分以上的建筑,黄浦区依旧位列第一,说明该区域的可阅读建筑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非常优异。

  很少有一个地域像“徐汇”那样,能尽情呈现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魅力——中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中国近现代艺术于这里发源。这里有跨越百年的老建筑,也有时尚新潮的新地标,漫步在梧桐掩映的街区,可以感受自然的韵律,触摸到城市的温度,在繁华与闲适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苏州河(虹口段)东起外白渡桥,西至河南北路,是黄浦江、苏州河的交汇处,沿岸上海大厦、邮政大楼等优秀历史建筑云集。近年来,随着虹口“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和两岸景色的打造,为市民提供了一系列绝佳的风景,建筑也更加“可读”了。

服务热线
159286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