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官网规划讲堂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修订背景及主要技术内容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6-25 07:05:02

  杏彩登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作为民用建筑行业的综合性规范,1994年第一版执行,是我国颁布实施最早、使用普及率最高的城市规划标准之一,也是各地制定地方标准及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规划管理部门审查居住区详细规划和住宅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并先后于2002年、2016年完成两次局部修订。为落实新时代发展理念和要求,对接新时代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提高标准的政策性、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住建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宜居适度的原则,2015年9月,正式启动对原《规范》的全面修订工作,2018年7月,出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3、基本规定共10条,主要从落实理念、保障安全、规模分级、衔接标准等方面进行阐述。落实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符合规划、地域特点、规划原则、全龄友好、历史保护、绿色生态、城市风貌等8个方面,并要适度开发地下空间;保障安全,强调选址安全和应急避难;规模分级,强调规模合理、步行可达以及指标校核,要便于设施配套、绿地配建以及管理对接;衔接标准,对接了管线竖向标准、建筑气候区划等内容。

  4、用地与建筑共10条,为本《标准》的核心章节,主要从控制指标、绿地、住宅间距等方面进行阐述。控制指标,包括十五分钟、十分钟、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以下简称“生活圈”)和居住街坊相关用地控制指标要求;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和街坊绿地设置标准及分布方式;住宅间距,包括各类影响因素和日照标准要求。

  5、配套设施共6条,主要从基本原则及布局要求、构成分级、面积控制指标、服务内容及设置要求、停车配建标准等方面进行阐述,明确了生活圈整体配建指标及各单项配套设施控制指标、服务内容及要求,并分别对配套设施和居住区停车配建标准进行分类说明。

  6、道路共5条,主要从布局原则、路网系统、道路与建筑的距离等方面进行阐述,明确了不同级别道路的尺度、间距、后退距离等控制要求。

  7、居住环境共8条,主要从基本原则、公共空间、建筑风貌、景观绿地、海绵城市、照明设计、物理环境、既有改造等方面进行阐述,塑造尺度宜人、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提升城市风貌颜值,完善城市宜居品质。

  2、调整居住区分级控制方式与规模,统筹、整合、细化了居住区用地与建筑相关控制指标;优化了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的控制指标和设置规定。

  3、与现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设标准进行对接与协调;删除了工程管线综合及竖向设计的有关技术内容;简化了术语概念。

  (1)居住区的分级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提出了生活圈的概念。新标准强调步行可达性。以人的步行时间作为居住区分级的出发点,分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及居住街坊四级,以此来分级配套服务设施及各类绿地。

  (2)以居住街坊为基本单元组合各层级居住区。原《规范》以组团为基本单元,是一个管辖规模,新《标准》的居住街坊是一个空间概念,通过限定其尺度规模,更好地实现“小街区、密路网”。

  (3)明确了住宅建筑高度控制要求。限定了住宅建筑最高80米/26层,通过层数及建筑高度两级来给建筑限高。

  (4)强化管理杏彩体育官网,丰富指标控制类型。新《标准》摒弃住宅建筑净密度和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这两个指标,通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人均住宅面积等指标对地块进行度控制。

  (5)提高各层级居住区的道路配套标准。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道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6)强化了居住环境品质的营造。增加基本规定及居住环境篇章,对居住区的自然环境、空间环境、物理环境等提出了规划设计与建设控制规定与要求,引导居住区建设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美丽、和谐及多样化的居住生活环境。

  针对市民关心的住宅小区建筑高度问题,新标准中规定住宅建筑高度控制最大值为80米,我中心研究解读新标准,结合日照发展实际,确定对新标准实施之前出具规划条件的建设项目及城中村改造安置项目的建筑高度可按原标准要求执行,其他住宅小区的建筑高度均按新标准执行。

服务热线
159286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