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遗产:生于20世纪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7-02 19:09:58

  杏彩体育app下载2014年6月14日是中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与那些历经千百年沧桑早已被剥离了实际应用价值、只作为历史遗迹接受研究与观赏的古代建筑遗存不同,20世纪建筑遗产往往是功能延续着的活着的遗产。”今年4月,在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曾这样介绍一个新的词汇20世纪建筑遗产。今天,一场保护这些“活着的遗产”的攻坚战正在拉开帷幕。

  2014年4月,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顾名思义,20世纪建筑遗产是根据时间阶段进行划分的建筑遗产集合,包括20世纪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与古代文化遗存相比,20世纪建筑遗产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最为年轻。也正因如此,人们往往忽略它们存在的重要意义,20世纪建筑遗产在各地不断遭到损毁和破坏。

  在当下中国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地方盲目地大拆大建,不仅打乱了原有的城市整体规划,也破坏了不少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在推土机的轰鸣中,人们很难再找回童年的记忆、留住乡愁。

  2014年5月初,在收到不少群众的反映后,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总编辑金磊等人赶赴北京市三里河一区北建委宿舍区进行调研,眼前的情景让金磊触目惊心。“我们看到已经有很多住户搬离了住宅楼,不少住户的窗户已经被拆除,院落中的部分树木也被强行砍伐了。”金磊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三里河一区北建委宿舍区建造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设计。直至今日,这里的建筑结构依然良好、外观完整,并没有出现破损和毁坏。“这里的建筑形式规整,庭院设计规范,是不可多得的四合院式住宅群落。”金磊介绍道,“在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该住宅区都属于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而且也许是唯一的。一旦拆除,损失无法估量。”

  三里河一区北建委宿舍区,作为20世纪50年代国家部分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安置地,这里居住过新中国不少领导和科学文化大家。在这里的140多户居民中,走出了三位党和国家、几十位正副部长,其中就包括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陈慕华和全国政协王忠禹等。北建委3门也是高级知识分子寓所的集中地,新中国放射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肖伦就住在3门13号。“丰富的人文历史背景赋予了这里新中国居住建筑文化的深厚根基和历史渊源。”金磊说道。

  两年前,该住宅区开始拆迁,此后有100多户居民陆续搬离了此地,只留下23户居民。金磊等人与几位仍然坚守的居民代表交流后了解到,他们并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做“钉子户”,他们甚至完全没有对搬迁条件提出要求。“这些居民希望的只是能够将父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加以保留,将这里的环境整修得更为美好。”金磊说,“还有不少前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的人士专程前来拍照和记录,这里渗透着浓浓的乡愁。”

  其实,来自推土机的威胁不仅发生在三里河一区北建委宿舍区。从今年2月到5月,《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的专家经过多次考察之后发现,在全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中,已有相当数量的典型居住区建筑被拆除,这其中包括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武汉钢铁公司宿舍群、江苏盐城纺织工业宿舍群等。在北京,除了三里河外,百万庄、和平里等大型住宅区也都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

  “一旦三里河一区北建委宿舍群真正按建设方的意图实施了危旧房改造,那将是北京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场灾难。”金磊说道,“当所有的居民迁出后,新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在全国几乎罕见的大院文化也将随之烟消云散。”

  金磊认为,如果说四合院代表了解放前老北京的特色,那么北建委宿舍群则代表了新北京的建筑风格,不仅是北京城市发展的见证,更是北京建筑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不能只保存元、明、清的建筑,而忽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60年前的现代建筑,使北京的建筑作品,尤其是居住建筑出现断代的情况。”

  其实,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破坏早已不鲜见。1992年7月1日,虽然受到了市民和学者的强烈反对,但伴随济南人走过80个春秋的济南老火车站还是难逃被拆除的命运。在拆除之前,无数市民扶老携幼涌到站前,与这座陪伴着他们走过难忘岁月的建筑合影,留念告别。1992年之前,老火车站的设计者赫尔曼菲舍尔的儿子,每年都会带一批德国专家来免费为老火车站提供维修和保养服务,他保证说这座火车站再用200年也没有问题。当他听到老火车站被彻底毁掉的消息后,气得老泪纵横,并表示再也不会来济南,也永远不会原谅下令拆除这座建筑的决策者。

  “由于在保护理念、认定标准、法律保障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体系,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仍然充满了挑战。”单霁翔认为,针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特点来研究其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实施抢救性的保护刻不容缓。

  加拿大建筑师菲利普歌德史密斯曾说过:“对老建筑最有意义的保护是找到它再利用的方式。”尤其是对于较为“年轻”的20世纪建筑遗产来说,如何在合理利用中使其得到保护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这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非常赞同单霁翔的说法,认为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应该与城市环境整治和地区功能提升相结合,与市民公共活动和培养健康情趣相结合,与城市文化建设和特色风貌保护相结合,以提升20世纪建筑遗产对城市文化的贡献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在几年前还被认为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的长春,在采纳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建议后,拥有了很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都成为了重点的保护对象。

  “只要人们在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就会被关心,就会得到及时维护。同样,对20世纪建筑的合理利用,也会避免因为闲置而加速损毁,让旧载体孵生新功能,既有利于节省能源,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单霁翔说道,“所以,我们要抓住20世纪建筑遗产合理利用的途径作好文章。”

  对于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近期的重点工作,作为会长的马国馨介绍说:“我们要作出20世纪建筑遗产的名录和评估标准,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发挥学术团体、公众参与在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提升城市主管部门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在宣传和普及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且要在多渠道寻找资金方面发挥作用。”

服务热线
15928665507